今天是
财税.金融.保险
财 政
2015-03-10 18:37:21
【财政预算执行良好】 2004年,全市财政工作围绕“固定资产投入年”“优化服务年”活动,积极培植财源,狠抓增收节支,全力推进改革,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。全市共完成区域财政收入7.59亿元,比上年增长27.96%。地方财政收入5.52亿元,增长16.95%,高出全省平均增幅近7个百分点;按征收部门分:财政局征收3.48亿元,国税局征收2569万元,地税局征收1.78亿元。全市共完成财政支出6.77亿元,增长19.55%。其中灶内支出6.28亿元,增长19.62%。按现行财政体制计算,连续第十八年实现当年财政收支平衡。 在财政收入方面,财税部门针对政策性减收因素较多,特别是调整出口退税政策、深化农村税费改革、提高增值税起征点等,影响少收入6000万元的实际,采取抓住财政增收不放松、综合治税、严格税收稽查及实行发票“双奖”等征管措施,保证了税收及时、足额、均衡入库,财政收入稳定增长,增量和增幅均创历史新高,“两个比重”状况呈现积极向好趋势,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和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分别达3.56%和67.62%,比上年分别提高0.35和9.68个百分点。同时努力拓宽增收渠道,加大非税收入征管力度。认真实施“票款分离、罚缴分离”和“收支两条线”管理制度,组织预算外资金收入3.28亿元;以政策为导向“跑部进厅”,争取无偿资金持续增长,并争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2个;联合法院依法回收财政周转金1076万元;进一步拓宽经营城市思路,在严格执行国家土地政策前提下,组织城市经营收入1.2亿元。这些资金的聚集,扩大了可用财力,增强了财政调控能力。 在财政支出方面,全市认真贯彻“先吃饭后建设”指导思想,科学调度运筹资金,集中力量解决事关稳定大局的热点、难点问题。一是加大保工资力度。把保工资作为刚性任务,严格落实镇级教师工资统发制度,足额兑现住房补贴等政策性增资,加快解决镇级拖欠工资问题,并确保当年不出现新拖欠。二是加大社会保障投入。全市社会保障和抚恤救济支出1.24亿元,增长20.25%,重点用于社会养老、失业、医疗和其它社会补助及支持就业、再就业工作,用于落实农村合作医疗和计划生育奖励等政策,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稳定。三是加快偿还历史欠债。按照市政府“还账换民心,清欠促发展”要求,积极调度资金,加快偿还历史欠债步伐,近4年偿还政府欠账1.64亿元,较好地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。
【财政改革收到实效】 全市把管理难点作为改革的重点,积极推行财政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,从根本上解决制约财政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。一是创新财政支出管理。进一步加大政府采购力度,严肃采购纪律,提高采购规模和质量,全年共组织基本建设、车辆购置等采购活动16项,节支1106万元。切实加强政府投资工程现场管理,严格审核工程预决算,核减不合理支出1289万元。严格落实追加预算“一支笔”审批制度,节支642万元。二是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。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规定,农业税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,通过全部取消农业特产税、改征农业税,直接减轻农民负担3000多万元。三是实行粮食“直补”改革。把过去对粮食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,改为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,按照每亩14元最高标准发放补贴资金,增加农民收入300万元,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。
【财源建设力度加大】 各级进一步强化“抓财政先抓发展”的指导思想,围绕全市经济发展目标,全方位加大财源建设投入力度,努力实现财政与经济的互促共进。全年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.44亿元,是近年来投入最多的一年,保证了工业园区“两街两路”、银金大道等重点工程建设的资金需要,提高了城市建设水平和承载能力;从预算内外加大“三农”投入力度,共投入支农资金3000万元,实施了南黄镇节水工程、乳山寨镇中低产田改造等农业综合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,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;积极创新财政投入机制,通过协调银行增贷、配套贴息等措施,向骨干企业和基础产业融资,促进了企业产品更新和结构调整,夯实了财源基础。
(彭新波 唐维民)